金字招牌诚信疫情下在线教育新常态有社会情感能力缺失“副作用”“情意学习”变新刚需疫情期间,我国香港地区在线个月,成为全世界学校教育暂停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当疫情下在线教育成为新常态,也产生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缺失的“副作用”,由此“情意学习”变为新刚需。
“情意学习”也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第二届全球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的主题词之一。海内外教育者聚焦“教育转型与教师新素养”,回应今秋召开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
什么是“情意学习”?这种非智力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在现时线上学习的大趋势下,师生、家长除了要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硬件上学习创新科技、培养数码素养,还要与情意学习结合,让学生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操守、道德等,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其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作为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港大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程介明教授介绍了疫情下香港“停课不停学”的情况,提出未来教育的若干关键词,除“情意学习”之外,还包括:混合教学、金字招牌诚信群体学习、时空重塑、体验学习、校本课程、个别关怀、家校共融、社会参与。他说,“正是这些关键变化,催促教师必须认识、适应、迎接、拥抱变革。”
经合组织《OECD学习框架2030》明确把社会和情感方面能力作为三大学习技能之一。像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一样,OECD启动国际测评形成研究报告表明,社会和情感能力,对教育健康与生活质量包括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考试焦虑等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影响社会情感能力的因素,也包括了学校归属感、师生关系、校园欺凌等。在我国,以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也参与了OECD这项比较研究,并认为个人发展成功和幸福,是认知能力与社会和情感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程介明看来,“德”与“智”,是分不开的,需要用总体观念看待学生的“全人发展”。其实,许多情意学习,应该渗透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很多学生的知识学习问题,往往其情意不足才是症结。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责任感、包容性、团队精神等,成为情意学习的机会。
此外,程介明表示,学校群体不限于教师与学生,学生的学习天地也不限于校园。据调查,香港学校平均有11.3%的项目与校外合作,其中大部分是让学生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参与其中的单位接近5000个,有工商业、志愿团体、高等院校等等,“那是更大范围的情意学习。”
通过线上线下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认为,疫情之下的香港教师拒绝“躺平”,而是主动作为、主动改变、主动尝试。教学注重情意学习,关注学生情绪状态与情感发展,“教师要通过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根据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后的教师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处处长卡洛斯·巴尔加斯·塔梅兹博士认为,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关键,教育变革要从教师开始。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旧面临教师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足,亟待集合全球智慧和力量来共同提升教师素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就在7日下午,金字招牌诚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唯一的教师教育相关多边合作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正式入驻新址,其实体机构坐落上海市桂林路55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夏泽翰(Shahbaz Khan)通过视频连线祝贺教师教育中心入驻全新办公大楼,并表示继续全力支持中心的未来建设,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密切合作、推进教师教育变革进程。
中心自去年成立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以及理事会成员和专家指导和帮助下,在知识生产、能力建设、金字招牌诚信技术服务和信息共享4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将努力在扩大教师培训研修服务供给、提升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水平、传播中国教师教育经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