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113张名片讲述CCNU的113历史华中师范大学创办于1903年,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少数具有110年以上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万优秀人才。今年华中师范大学将迎来她的第113个生日,下面的113张名片可以帮你认识这所美丽的大学——
圣兵爱心社创建于1998年12月,主要为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高中学生提供物质资助和精神支持的学生社团与助学组织。自成立以来,圣兵爱心社本着“济困助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造就他人、实现自我”的社训,通过义卖商品、发送报纸、收集废品的勤工俭学活动及联合资助等方式共资助学生近1000名,累计资助资金60余万元。圣兵爱心社被中宣部、团中央等联合授予了“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成立于2007年3月,是一个由国家免费师范生组成的旨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支教的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社团宗旨为“关爱农民工子女,提高师范生技能”。先后有1500余名社员加入,在武汉市东升学校、春苗学校、团结学校等10余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开展义教活动。社团活动不仅受到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团省委、学校团委等部门的表彰和支持,还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以及众多省市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65晨雨剧社
年,是一个文艺表演类社团,原名“晨雨沙龙”,它是华中师范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剧社,隶属法学院。晨雨剧社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发扬自己的特色,以思想情感的自由表达和追求现实意义为理想,始终坚持“真诚、热情、快乐”的社团宗旨,踏着世纪的足音,在桂子山这方神圣的领土上不断地耕耘、收获。66春野环保协会
春野环保协会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爱心公益类社团,挂靠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协会始终秉承“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理念,尊崇“培育大众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鼓励每一个人采取行动,为动物、环境以及彼此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宗旨,坚持以实际行动印证口号,积极在校内外开展大量形式多样,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的环保宣传和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67国旗护卫队
年,是我校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之一,由校党委筹划组建,并由校团委直接领导。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与大力支持下,国旗护卫队已走过光辉的二十年历程,被誉为“桂子山上第一班”、“风云社团”、“五星级社团”、“桂子山上最优秀的集体”。
年3月15日,它挂靠在学研究院下,会员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协会始终坚持“志愿性、公益性与实践性”的服务宗旨,立足于关注、宣传和解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号召华中师范大学热心农村公益事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群策群力,发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目前开展了三农主题演讲、“四进四信”主题演讲、走访农村等活动。69绿茵联盟足球社
年10月,系华师众多社团中的后起之秀。社团挂靠于教育学院,指导老师是公共体育系足球老师李凯。绿茵联盟足球社是代表我校最高水平的足球社团,也是向华师校足球队输送成员的最重要的平台。绿茵联盟足球社致力于打造华师一流的足球社团,为建立和谐的华师校园足球氛围发挥积极作用,扩大足球运动在华师的影响力,更好的宣传华师的足球文化。70摇篮文学社
年,是一个语言文学类社团,于1995年与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诗社、桂子山杂文社、桂子山写作协会三大文学社团合并,是华中师范大学唯一的校级文学社团,同时也是武汉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学社团之一。华师校刊、摇篮文学社社刊《摇篮》杂志创刊于1981年,是华师历史悠久的校级文学刊物,由摇篮文学社自主执行组稿、编辑、发行等工作。71笛箫协会
年3月,是全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以笛箫为主的学生社团。笛箫协会以“弘扬民族音乐,丰富校园文化,陶冶学子情操,提高音乐素养”为宗旨,开展丰富多样的练习及表演活动,受到校内外广大师生和笛箫爱好者的的热心关注。
年3月24日,是由校内书画爱好者自愿组成的大学生艺术团体,由校团委指导,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龙海教授担任指导老师。“传承中国书法国画艺术、丰富大学校园生活、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书画实际水平和能力,服务全校师生”是南湖书画协会的宗旨。73 Tiankong合唱团
Tiankong合唱团成立于2001年,由华中师大音乐学院等部分院系学生组成,团长刘宏达,田晓宝教授任艺术总监兼指挥。Tiankong天空合唱团打破传统的合唱表演风格,勇于创新,特别是在合唱声音训练、合唱音响、音乐表现及演唱现代合唱作品方面都有独道的创意。合唱团的演唱将作品的深刻情感与内容融进纯真甜美、空灵质朴的音色之中,众人合唱的声音仿佛出自一人,和谐又不失层次感,将音乐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2008年荣获中央电视台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合唱类比赛银奖。
:湖北省高校“一二•九”诗赛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于1984年率先发起并沿袭至今。目前,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30届。随着大赛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参赛的高校不断增加,现已成为我省高校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一。大赛旨在纪念“一二•九”爱国,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和活跃校园生活,传承民族精神,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75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
:“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是华中师范大学的爱心文化的品牌活动。“桂苑之歌”自2003年“非典”时期举办的第一届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每一届的“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都得到各位老师同学校友们的大力支持,所筹资金均作为“桂苑之歌”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这是真正属于每一个华师人的爱心事业。校友谷传民为“桂苑之歌”创作了主题歌《爱心如花开》。76露天电影场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华中师范大学露天电影场每个周末坚持放映电影。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拿出专款,免费为师生放映优秀影片。每个周末,华师露天电影场不仅吸引了校内师生,也吸引了附近高校学子。能容纳6000人的露天电影场更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首选场所。露天电影场,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的共同记忆,每当忆起母校都会谈起在露天电影场看过的影片,每当回到桂子山都会去露天电影场寻找曾经的大学生活。露天电影场已经成为百年华大的一个文化地标,也成为一个不老的传奇。
《南湖秋月》由周龙然作词,方石作曲,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演唱。她是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晚会上推出的一首校园歌曲,因其歌词优美旋律动听迅即在校园中传唱起来,更是被很多人误以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校歌。《南湖秋月》已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美丽风景和优雅气质的代名词。
年代武汉高校中就流传着“玩在武大、学在华工、吃在水院、爱在华师”的说法,从此“爱在华师”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代名词。尤其是圣兵爱心社代表的学生社团更是把这种校园爱心文化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近年来,学校又总结提炼出“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2011年《爱在华师》MV网上蹿红,被称“史上最美华师宣传片”。
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周洪宇教授当选为全国代表,为了切实履行代表的职责,广泛征求意见,他在全国率先开设个人网站“洪宇在线”()。“洪宇在线”开通后引起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每天访问量高达上万人次。网友的帖子像雪片一样纷纷粘贴在“洪宇在线”上,每天周洪宇教授都要花两个小时回复网友的问题或建议。截至目前,洪宇在线中国农村研究网名片解读:中国农村研究网是
主办的纯公益性的学术网站,“在线咨询”栏目是中国农村研究网传统特色项目,是网站直接与基层社会沟通的一个平台。栏目采取专人管理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农民和其他网友在线提出的问题,中国农村研究网的研究人员有问必答,在24小时内回复。一些突出的疑难问题,研究人员将专门会同相关专家沟通讨论,解决农民和广大网友遇到的难题。中国农村研究网3次入选中国农业网站100强。目前,中国研究网点击超过1300万次。81邱实评论名片解读: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文化品牌之一,
”栏目诞生。栏目取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中“求实”二字的谐音“邱实”,定名为邱实评论,目的是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截至目前,邱实评论已刊发评论文章92篇。82“议案大王”周洪宇名片解读:周洪宇
,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教育史专业导师组组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会副主任,民进中央、湖北省主委,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周洪宇当选为全国代表。据统计显示,从2003年至2012年,他的议案建议达200多件,被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采纳的,约占70%。2004年,周洪宇向全国“”提交议案19份,当年被称为“议案大王”。83“轮椅教授”刘盛佳名片解读:
2010),湖北省团凤县人,著名地理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为保护生态环境,失去了右腿;为完成书稿,签下“生死状”提前出院,他的一生都几近献给中国地理学科事业。其专著《地理学思想史》不仅弥补了外国学者的缺陷,开拓了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的内容,而且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论述中国现代地理学思想史。其感人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被网友称为“轮椅教授”,成为华师群星人物之一。2010年10月3日因心脏病复发去世。2010年获得感动湖北十大人物称号并成为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84“泥腿子教授”牟成文
,一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结对,互联共建”工作。被称为“泥腿子教授”,多次受到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的表彰。牟成文人生观:人生在世,能够发挥自己所长就是快乐的,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有意义的。物质的,永远都只是一种环节,而不是目的;只有精神的,才能作为一种特定存在目的而存在。每天读一点经典才不会虚掷每一天。85“慈善教授”高新民名片解读: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20余年来,高新民自掏腰包55万做慈善,筹集约300多万元钱物,兴建、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并组建了全国高校间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逸华教育基金会。基金会自2006年成立至今,筹集善款累计金额达二百多万元。目前基金会除有数万元余额外,全部用于资助学生,总共受资助的学生达1157人次,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大中小学生。86“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名片解读:汪金权
2015),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华中师范大学1987级中文系毕业生。他放弃名校黄冈中学,回到大别山区的蕲春四中。扎根于蕲北山区教学20余年来他坚持把自己的工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捐款10万余元,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如今身患鼻咽癌晚期,却仍然心系学生,被大家称为“大别山师魂”,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受到总的亲切接见。2015年6月14日晚,汪金权因鼻咽癌病情恶化离世,享年52岁。87“新疆学子好妈妈”张春
,2009年作为新疆第二批内派到华中师范大学挂职教师。3年来,她用实际行动融入新疆学生,关心学生学习、找实习单位、恋爱等各个方面,她被学校200多名新疆学子称为“春妈”。张春老师以平凡小事践行学校“以生为本、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身体力行引导学生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传递的是一种信仰,更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力量。88“云岭楷模”梁达松名片解读:
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7年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主动申请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工作。就这样,金年会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发,春华秋实50余载,梁达松始终信守到边疆支教的承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地为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奉献。2015年9月荣获云南省“云岭楷模”称号。89“洋雷锋”阿达姆
社会学博士的尼日利亚籍黑人留学生。2010年5月开始,他一直坚持每周两次无偿为春苗小学的孩子教英语,成为这群“流动花朵”的明星老师,同时被该校师生誉为“洋雷锋”。阿达姆身上体现了就是助人为乐、扶弱帮困的雷锋精神,是华师大的“洋雷锋”。他一改黑人留学生在中国学生心里留下的印象,在中国人民心中建立起友好、善良、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好形象,融洽了中国与非洲各国家的关系,同时加强了外国留学生的归属感。90“最美女生”刘轶名片解读
2012届硕士毕业生。她8个月时因药物中毒导致双耳失聪,患一级听力残疾,从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在20多年的无声世界里,她用文字和看口型与别人交流。但凭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她小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中考考入重点高中,不仅读完了本科,还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已通过GRE和,目前正在美国继续读博深造。读大学以来,她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把爱撒向其他身患残疾的孩子,到儿童福利院义务支教、到武汉聋校志愿辅导学生、在残联聋人协会做义工。91“音乐男孩”李强名片解读:李强
1987年生。200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师从声乐系女高音歌唱家张介甫老师。2011年11月,因遗传性强制性脊柱炎恶化,导致不能正常直立行走,不得不休学回家养病。一直与病魔抗争的李强被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学校和爱心人士帮助其战胜病魔,如今已站立起来。以李强为原型的电影《音乐男孩》已在全国上映。91“宿管好大叔”魏友阶
,而是像朋友、向亲人一样融入他们的生活,学子都称他为“好大叔”。魏友阶花费三四个月将西三宿舍所有学生的姓名、学院、样貌、寝室号、床位都一一记住。2012年1月3日,央视《朝闻天下》“走基层 最美的中国人”栏目以《大叔魏友阶:知心宿管员》播放了魏有阶的感人事迹。93“跨国捐髓女孩”闫瑞
名片解读:闫瑞是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的一名免费师范生师范生,来自新疆伊犁,是一名在新疆的汉族女孩儿。
年5月,闫瑞捐献骨髓成功救助了一个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的13岁意大利男孩。这场跨境展开的爱的传递感动了很多人,闫瑞因此被称为“爱心女孩”。这也是我国大学生首次向外籍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如今闫瑞是新疆石河子中学的一名高中生物教师。94“挑战之星”袁青
名片解读:袁青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研究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现已保博。曾两次在“挑战杯”中斩获特等奖、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发表学术论文七篇,其中CSSCI4
4本等。学习和工作中的她,时刻开启“十二小时模式”,一做就是一天,是非典型性学术女。95博雅大讲堂名片解读:博雅大讲堂由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主办、相关单位承办,
是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现已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和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它秉承“博通古今中外、雅致科学人文”的理念,旨在进一步弘扬百年华师的博雅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灵动的创造思维、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目前博雅大讲堂已举办150多期。96华大论坛名片解读:
华大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相关单位承办,是学校一个高端学术讲座。为彰显“研究”之特色,
积极推动我校研究生创新工程,鼓励和倡导科学创新,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特设立“华大讲坛”。其主旨是活跃学校学术氛围,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科学修养,进一步促进学校发展空间提升。目前,论坛已举办90多期。97百年求索•名师讲坛
研究生会创办的高端学术讲坛,是在武汉高校圈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讲座活动之一。“百年求索•名师讲坛”践行着华师“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校训,多年来为华师乃至全武汉莘莘学子提供了一场又一场学术盛宴。目前讲座已举办160余期。98院士专家讲座
院士专家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主办、相关单位承办,是一个以高校管理和大学治理为主题的高端学术讲座,目前已举办20余期。
桂子山人文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主要邀请中外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目前已举办160余期。此外,金年会桂子山人文论坛也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如第
文华公书林讲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讲坛以产生于文华大学的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命名,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学子分享人类文明。
风雅阅读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主要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为学子分享读书心得、传授读书经验、推荐优秀图书。103
:管理大讲堂由管理学院几名本科生创办,学生自己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做客桂子山,传播学术思想。105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文华书院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英文名Boone Memorial School。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文华书院校址在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址湖北省中医学院。105文华公书林名片解读:文华公书林(
年,美国人玛丽・伊丽莎白・伍德(Mary Elizabeth Wood,中文名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其在武昌昙华林的弟弟罗伯特・伊・伍德,随后留在昙华林的文华书院教基础英语,1903年,在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附设于文华大学。以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1929年后,该馆成为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图书馆。107文华大学名片解读:文华书院在
9年制,即预科(备馆)到高中6年,大学(正馆)3年。大学设有神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1909年5月18日,文华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成功,学校正式定名为文化大学校(1903—1924),又被称为文华大学。1920年其大学部并入华中大学,1929年改称为私立武昌文华中学,抗战胜利后一直保持着独立办学的状态。108华中大学
1924年,文华大学改名为华中大学;而后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岳阳滨湖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并入。金年会1926年,两湖地区受到排外运动的严重冲击,上述学校一度关闭。后来在武昌的文华校园内联合办学,校名为华中大学。后来,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迁往城外,原华中大学校园又改办湖北中医学院。109中华大学名片解读:中华大学(
1912年,武汉黄陂人陈宣恺和陈朴生筹建了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由陈宣恺先生任校长。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中华大学培养出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光未然等杰出人才,造就时期中南地区最大的知识群体。1953年,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他科系并入武汉大学。校址现位于武汉市湖北中医学院内。110中原大学
1948年创办,由为,由第二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中央中原局创建。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而部分办学资源则汇入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今中南民族大学)、湖北艺术学院(今湖北美术学院),为现今武汉地区高校源头之一。尽管该校设立的时间不长,但它在新旧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1朴园名片解读:朴园始建于
年,现今位于湖北美术学院内,又名钱基博故居。因屋前的百年朴树,又名“朴园”。因如今独立存在的美术学院,曾经是华中师范大学的艺术系。所以,钱基博的故居也令人疑惑地出现在美术学院之中。1946
)、郑兴焕、刘世昌、魏君谟(魏以新)、胡竞成、李伯刚、萧鸿举(萧云鹄)和余家菊等12人。不久,林毓英(张浩)、萧楚女、李求实、陆沉(卢斌)先后加入。其宗旨是集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为“利群助人,服务群众”的团体,为改造社会造就人才。以后,书社的大部分成员加入中国党。书社与全国许多进步社团有来往,和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胡适等社会名流保持着密切联系。董必武、陈潭秋等经常来此阅读马列主义书籍。1920年1日,率驱张(敬尧)代表赴京途经武汉,曾暂住利群书社,与恽代英相互交流创办书社的经验。1921年6月,王占元兵变,书社损失殆尽而停业。现原建筑已毁。(特别说明:每张名片背后都一个值得关注的故事,想了解113张名片背后的故事,请关注即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